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 (版本號 V01) 2013 年 10 月 I編制說明 為進一步推動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的造林活動, 規范國內碳匯造林項目設計文件編制和碳匯計量監測工作,確保碳匯造林項目所產出的中國核證減排量( CCER)達到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要求,推動國內碳匯造林項目的自愿減排交易,特編制了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 (版本號 V01) 。 本方法學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 UNFCCC)有關清潔發展機制( CDM)下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的最新方法學為主體框架,在參考和借鑒 CDM造林再造林項目有關方法學工具、方式和程序,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優良做法指南 、國際自愿減排市場造林再造林項目方法學和有關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碳匯林業做法和經驗, 經有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利益相關方反復研討后編制而成,以保證本方法學既遵循國際規則又符合我國林業實際,注重方法學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本方法學同已有的類似方法學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 本方法學更符合中國林業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的實際情況。本方法學參考引用的規范性文件,除了遵循 CDM 有關項目方法學及其相關程序和規則的基本要求外,主要參考了我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 、 碳匯造林技術規定(試行) 、 碳匯造林檢查驗收辦法(試行) 、 造林技術規程等行業規范性文件和標準。例如對于土地合格性的要求,本方法學要求至少是 2005年 2 月 16 日以來的無林地,以區別于 CDM 再造林項目方法學所要求的 1990 年1 月 1 日以來的無林地。 2. 本方法學基于中國林業的有關國家和行業標準,充分考慮中國林業工作者實際操作和表達習慣,對 CDM 方法學有關內容進行了調整和補充。例如使用習慣術語“碳匯量”取代“溫室氣體匯清除” 、使用通用術語“項目減排量”取代“項目人為凈溫室氣體匯清除量”等。 3. 本方法學對 CDM 項目有關過程和步驟進行了優化和簡化, 使本方法學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成本有效性,更有利于本方法學的推廣應用。例如優化和簡化了基線情景識別和額外性論證綜合工具的過程和步驟; 優化了灌木碳儲量變化的 II監測、取樣和計算方法;簡化了項目情景下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機碳庫的監測方法等。 4. 本方法學整合了國內眾多研究成果,總結整理出了方法學中各類參數的缺省值和可供參考的回歸方程,使之更適用于中國的碳匯造林項目。例如提供了適用于我國的將不同樹種 (組) 林木蓄積量換算為全株生物量的基本木材密度、生物量擴展因子、地下生物量 /地上生物量之比、生物量含碳率等。同時還篩選出了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樹種或森林類型的生物量參考方程等。 I目錄 1. 引言 ........................................................................................................................................... 1 2. 適用條件 ................................................................................................................................... 1 3. 規范性引用文件 ....................................................................................................................... 2 4. 定義 ........................................................................................................................................... 2 5. 基線和碳計量方法 ................................................................................................................... 4 5.1. 項目邊界的確定 ............................................................................................................... 4 5.2. 土地合格性 ....................................................................................................................... 5 5.3. 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源的選擇 ....................................................................................... 5 5.4. 項目期和計入期 ............................................................................................................... 6 5.5. 基線情景識別與額外性論證 ........................................................................................... 6 5.6. 碳層劃分 .......................................................................................................................... 8 5.7. 基線碳匯量 ....................................................................................................................... 9 5.8. 項目碳匯量 ..................................................................................................................... 12 5.9. 泄漏 ................................................................................................................................ 19 5.10. 項目減排量 ................................................................................................................... 19 6. 監測程序 ................................................................................................................................. 20 6.1. 基線碳匯量的監測 ......................................................................................................... 20 6.2. 項目活動的監測 ............................................................................................................. 20 6.3. 項目邊界的監測 ............................................................................................................. 20 6.4. 事后項目分層 ................................................................................................................. 21 6.5. 抽樣設計 ........................................................................................................................ 21 6.6. 樣地設置 ........................................................................................................................ 23 6.7. 監測頻率 ........................................................................................................................ 23 6.8. 林木生物質碳儲量的監測 ............................................................................................. 24 6.9. 灌木生物質碳儲量的監測 ............................................................................................. 26 6.10. 項目邊界內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機碳庫的監測 ............................................... 28 6.11. 項目邊界內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量的監測 ............................................................... 28 6.12. 精度控制與矯正 ........................................................................................................... 28 6.13. 不需要監測的數據和參數 ........................................................................................... 29 6.14. 需要監測的數據和參數 ............................................................................................... 42 7. 附件 ......................................................................................................................................... 45 附表 1. 全國主要喬木樹種生物量方程參考表 ................................................................... 45 11. 引言 為滿足中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體系下造林項目碳匯計量與監測的要求, 規范國內碳匯造林項目的計量和監測方法,推動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的造林活動,確保項目產生的碳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特開發制訂了本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 (版本號 V. 0 1 . 0) 。本方法學參考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FCCC)有關清潔發展機制( CDM)下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的方法學及其工具、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有關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和優良做法指南, 同時也參照了國際自愿市場造林再碳匯造林項目實施的一般要求等,并充分結合我國林業實際情況而制定。 本方法學參考了下列方法學、指南和方法學工具 1 國家林業局造林項目碳匯計量與監測指南 (辦造字 [2011]18 號) 2 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優良做法指南 ( IPCC, 2003) 3 非濕地類 CDM 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的基線與監測方法學( AR-ACM0003) 4 非濕地類小規模 CDM 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的基線與監測方法學( AR-AMS0007) 5 CDM 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基線情景確定和額外性論證工具( EB35, Annex 19) 6 CDM 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林木和灌木生物量及其變化的估算工具( EB 70, Annex 35) 7 CDM 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監測樣地數量的計算工具 EB 58, Annex 15) 8 CDM 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估算林木地上生物量所采用的生物量方程的適用性論證工具 EB65, Annex 28 9 CDM 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估算林木生物量所采用的材積表或材積公式的適用性論證工具( EB67, Annex 24) 10 CDM 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生物質燃燒造成非 CO2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估算工具( EB 65, Annex 31) 2. 適用條件 本方法學適用于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體系下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的碳匯造林項目活動(不包括竹子造林)的碳匯計量與監測。使用本方法學的碳匯造林項目活動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a 項目活動的土地是 2005 年 2 月 16 日以來的無林地。造林地權屬清晰,具有縣級以 2上人民政府核發的土地權屬證書; b 項目活動的土地不屬于濕地和有機土的范疇; c 項目活動不違反任何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且符合國家造林技術規程; d 項目活動對土壤的擾動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如沿等高線進行整地、土壤擾動面積比例不超過地表面積的 10、且 20 年內不重復擾動; e 項目活動不采取燒除的林地清理方式(煉山)以及其它人為火燒活動; f 項目活動不移除地表枯落物、不移除樹根、枯死木及采伐剩余物; g 項目活動不會造成項目開始前農業活動(作物種植和放牧)的轉移。 此外,使用本方法學時,還需滿足有關步驟中的其它相關適用條件。 3. 規范性引用文件 本方法學遵循下列規范性文件的規定 1 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發改氣候[2012]1668 號) 2 碳匯造林技術規定(試行) (國家林業局,辦造字 [2010]84 號) 3 碳匯造林檢查驗收辦法(試行) (國家林業局,辦造字 [2010]84 號) 4 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規定 (林資發 [2004]25 號) ; 5 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規程 ( GB/T 26424-2010) ; 6 GB/T15776-2006 造林技術規程 7 LY/T1607-2003 造林作業設計規程 8 GB/T18337.3 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 9 GB/T15781-2009 森林撫育規程 4. 定義 本方法學基于以下特定的定義 碳匯造林 為區別于其它一般定義上的造林活動,本方法學特指以增加森林碳匯為主要目標之一,對造林和林木生長全過程實施碳匯計量和監測而進行的有特殊要求的項目活動。有關特殊要求參見第 2 節。 3土壤擾動 是指如整地、松土、翻耕、挖除樹樁(根)等活動,這些活動可能會導致土壤有機碳的降低。 濕地 濕地包括全年(或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如泥炭土)被水淹沒或土壤水分處于飽和狀態的土地,且不屬于森林、農田、草地和居住用地的范疇。 有機土 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 1)和( 2) ,或同時符合條件( 1)和( 3)的土壤 ( 1) 有機土層厚度≥ 10cm。如果有機土層厚度不足 20cm,則 20cm 深度土層內混合土壤的有機碳含量必須大于或等于 12; ( 2) 對于極少處于水分飽和狀態(一年內處于水分飽和狀態不超過數天)的土壤,其有機碳含量必須大于 20; ( 3) 對于經常處于水分飽和狀態的土壤,則 a 不含粘粒的土壤,有機碳含量不低于 12; b 粘粒含量≥ 60的土壤,有機碳含量不低于 18; c 00.8 tC ha-1a-1,則 dSOCt,i 0.8 tC ha-1a-1公式( 20) 第 t 年時,所有項目碳層的土壤有機碳儲量變化估算如下 ,,,144112Δ???∑AL t t i t iiSOC A dSOC a 公式( 21) 式中 ?SOCAL,t 第 t 年時,所有項目碳層的土壤有機 碳 儲量的年變化量; tCO2-e·a-1dSOCt,i 第 t 年時,第 i 項目碳層的土壤有機碳儲量年變化率; tC ha-1a-1At,i 第 t 年時,第 i 項目碳層的土地面積; ha i 1,2,3,,項目碳層 t 1,2,3,,項目開始以后的時間 1a 1 年 理論上造林活動可能會使項目地塊的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增加。但由于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其變化的監測成本較高、監測結果的不確定性較大,基于保守性原則、成本有效性原則和降 17低不確定性原則,項目參與方可以選擇對土壤有機碳庫的增加量忽略不計。 5.8.6. 項目邊界內收獲的木產品碳儲量的變化 如果項目情景下有采伐情況發生,則項目木產品碳儲量的長期變化,等于在項目期末或產品生產后 30 年(以時間較后者為準)仍在使用和進入垃圾填埋的木產品中的碳,而其他部分則假定在生產木產品時立即排放。對于項目事前和事后估計,項目木產品碳儲量的變化均采用以下方法進行估算 _, _, ,111HWP PROJ t STEM PROJ j t ty j ty tyty jCCTORWOF? ?Δ ????? ?∑∑公式( 22) _,, __,4412STEM PROJ j t TREE PROJ H j t j jCV WDCF??? 公式( 23) ln 2tyWT LTtyOF e?? 公式( 24) 式中 ?CHWP_PROJ,t 第 t 年時,項目產生的木產品碳儲量的變化量; tCO2-e·a-1CSTEM_PROJ,j,t 第 t 年時,項目采伐的樹種 j 的樹干生物質碳儲量。如果采伐利用的是整株樹木 (包括干、 枝、 葉等) , 則為地上生物質碳儲量 ( CAB_PROJ,j,t) ,采用 5.7.1 中的方法進行計算; tCO2-e VTREE_PROJ_H,j,t 第 t 年時,項目采伐的樹種 j 的蓄積量; m3WDj 樹種 j 的木材密度; t d.m·m-3CFj 樹種 j 的生物量中的含碳率; t C·t d.m.-1TORty,j 采伐樹種 j 用于生產加工 ty 類木產品的出材率;無量綱 WWty 加工 ty 類木產品產生的木材廢料比例;無量綱 OFty 根據 IPCC 一階指數衰減函數確定的、 ty 類木產品在項目期末或產品生產后 30 年(以時間較后者為準)仍在使用和進入垃圾填埋的比例;無量綱 WT 木產品生產到項目期末的時間,或選擇 30 年(以時間較長為準);年( a) LTty ty 類產品的使用壽命;年( a) ty 木產品的種類 t 1, 2, 3項目開始以后的年數;年( a) j 1, 2, 3樹種 184412 CO2與 C 的分子量之比,無量綱 5.8.7. 項目邊界內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量 根據本方法學的適用條件,項目活動不涉及全面清林和煉山等有控制火燒,因此本方法學主要考慮項目邊界內森林火災引起生物質燃燒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對于項目事前估計,由于通常無法預測項目邊界內的火災發生情況,因此可以不考慮森林火災造成的項目邊界內溫室氣體排放,即 GHGE,t0。 對于項目事后估計,項目邊界內溫室氣體排放的估算方法如下 ,_,_,E t FF TREE t FF DOM tGHG GHG GHG公式( 25) 式中 GHGE,t 第 t 年時,項目邊界內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量; tCO2-e·a-1GHGFF_TREE,t 第 t 年時,項目邊界內由于森林火災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質燃燒造成的非 CO2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量; tCO2-e·a-1GHGFF_DOM,t 第 t 年時, 項目邊界內由于森林火災引起死有機物燃燒造成的非 CO2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量; tCO2-e·a-1t 1, 2, 3項目開始以后的年數;年( a) 森林火災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質燃燒造成的非 CO2溫室氣體排放,使用最近一次項目核查時( tL)劃分的碳層、各碳層林木地上生物量數據和燃燒因子進行計算。第一次核查時,無論自然或人為原因引起森林火災造成林木燃燒,其非 CO2溫室氣體排放量都假定為 0。 4422_ , ,, ,,10.001LFF TREE t BURN i t TREE i t i CH CH N O N OiGHG A b COMF EF GWP EF GWP? ? ? ? ? ?????∑公式( 26) 式中 GHGFF_TREE,t 第 t 年時,項目邊界內由于森林火災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質燃燒造成的非 CO2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量; tCO2-e·a-1ABURN,t 第 t 年時,第 i 項目碳層發生燃燒的土地面積; ha bTREE,i,tL 火災發生前,項目最近一次核查時(第 tL年)第 i 項目碳層的林木地上生物量, 采用第 5.8.1 節中林木地上生物量與蓄積量的相關函數fAB,jV計算獲得。如果只是發生地表火,即林木地上生物量未被燃燒,則 BTREE,i,t設定為 0; t d.m·ha-1COMFi 第 i 項目碳層的燃燒指數(針對每個植被類型);無量綱 EFCH4 CH4排放因子; g CH4·kg 燃燒的干物質 d.m.-1EFN2O N2O 排放因子; g N2O·kg 燃燒的干物質 d.m.-1 19GWPCH4 CH4的全球增溫潛勢,用于將 CH4轉換成 CO2當量,缺省值 25 GWPN2O N2O 的全球增溫潛勢,用于將 N2O 轉換成 CO2當量,缺省值 298 i 1, 2, 3項目碳層,根據第 tL年核查時的分層確定 t 1, 2, 3項目開始以后的年數;年( a) 0.001 將 kg 轉換成 t 的常數 森林火災引起死有機物質燃燒造成的非 CO2溫室氣體排放,應使用最近一次核查( tL)的死有機質碳儲量來計算。第一次核查時由于火災導致死有機質燃燒引起的非 CO2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為 0,之后核查時的非 CO2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如下 _ , ,, ,, ,,10.07LLFF DOM t BURN i t DW i t LI i tiGHG A C C??? ? ??∑公式( 27) 式中 GHGFF_DOM,t 第 t 年時, 項目邊界內由于森林火災引起死有機物燃燒造成的非 CO2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量; tCO2-e·a-1ABURN,i,t 第 t 年時,第 i 項目碳層發生燃燒的土地面積; ha CDW,i,tL 火災發生前,項目最近一次核查時(第 tL年)第 i 層的枯死木單位面積碳儲量,使用第 5.8.3 節的方法計算; t CO2-e·ha-1CLI,i,tL 火災發生前,項目最近一次核查時(第 tL年)第 i 層的枯落物單位面積碳儲量,使用第 5.8.4 節的方法計算; t CO2-e·ha-1i 1, 2, 3項目碳層,根據第 tL年核查時的分層確定 t 1, 2, 3項目開始以后的年數;年( a) 0.07 非 CO2排放量占碳儲量的比例,使用 IPCC 缺省值( 0.07) 5.9. 泄漏 根據本方法學的適用條件,不考慮項目實施可能引起的項目前農業活動的轉移,也不考慮項目活動中使用運輸工具和燃油機械造成的排放。因此在本方法學下,造林活動不存在潛在泄漏,即 LKt0,其中 LKt為第 t 年時項目活動所產生的泄漏排放量。 5.10. 項目減排量 項目活動所產生的減排量,等于項目碳匯量減去基線碳匯量 ,,,ΔΔ ?ΔAR t ACTURAL t BSL tCC C 公式( 28) 式中 ?CAR,t 第 t 年時的項目減排量; tCO2-e·a-1?CACTURAL,t 第 t 年時的項目碳匯量; tCO2-e·a-1 20?CBSL,t 第 t 年時的基線碳匯量; tCO2-e·a-1t 1, 2, 3, 項目開始以后的年數 6. 監測程序 項目參與方在編制項目設計文件時,必須制定詳細的監測計劃,提供監測報告和核查所有必需的相關證明材料和數據,包括
少妇初次体验黑人在线播放,成人免费看黄短视频app下载,一级做一级a做片爱